作為國內唯一能造90nm以下光刻機的企業,上海微電子的借殼上市,無疑是給當前火熱的股市澆了一勺油,讓各路投資者如打雞血,而猜測可能的幾個殼資源股價也是暴漲,甚至張江高科漲停了。
回顧往昔,并購重組催生了諸多財富傳奇,像雙成藥業 25 次 10% 漲停、富樂德 7 次 20% 漲停以及光智科技連續 9 次 20% 漲停等資本盛宴。
這次肩負國產芯片使命的光刻機巨頭上海微電子,則是一顆更璀璨耀眼的星星,業界的保守估計是市值2000億,大膽的估計甚至倒了6000億,所以借殼對象很有希望在這場資本角逐中引發新一輪漲停熱潮,會有幾個漲停?誰知道呢,大膽想象吧~
為啥不IPO,而是要借殼上市?
上海微電子于 2002 年成立,是半導體裝備領域的領軍企業。自創立起,它就承載著國家賦予的使命,深耕于半導體裝備研發核心區域。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與技術積累,上海微電子在光刻機領域成果豐碩。其先進封裝光刻機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達 37%,在中國大陸市場更是占據 85% 的主導地位;LED 系列光刻機的全球市場占有率也達到 55%。此外,該公司近年營業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為 33%,申請專利總數達 3900 項,其中獲得授權的有 2800 項,研發人員中碩博占比 70%,彰顯出強勁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如今,隨著半導體重組特別會議臨近,上海微電子借殼上市的消息如同巨石入水,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與熱烈猜測。
上海微電子的28nm浸沒式光刻機在2025年5月實現量產,光源能量密度提升40%,鏡頭畸變率壓至2nm以內,甚至可支持7nm芯片的多重曝光。
但光刻機的光學系統、雙工件臺等核心參數涉及供應鏈機密。 若走IPO路徑,強制披露要求可能暴露技術路線,甚至讓海外對手預判國產化進度。
2025年是央國企改革收官年,上海國資委需解決旗下半導體資產同業競爭問題。 IPO新規要求科技企業“上市前三年核心管理層不得變動”,而上海微電子核心團隊剛經歷技術攻堅期人事調整,借殼成為唯一合規選擇。
潛在殼資源
當市場對這一重大消息尚存疑慮時,敏銳的投資者已著手深入探究。一時間,諸多潛在借殼對象涌現,張江高科、海立股份、上海電氣、電氣風電等成為市場熱議焦點。
但是仔細研究分析這幾家公司,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張江高科在科技園區開發運營與產業投資方面頗具影響力,雖通過全資子公司持有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且積極布局集成電路等領域,然而其高市值導致借殼成本大增,這對上海微電子而言是沉重負擔,嚴重影響借殼方案的可行性與效益。
海立股份的母公司雖是上海微電子第一大股東,且二者同屬上海電氣控股集團,業務上存在關聯,能為上海微電子相關設備提供冷卻系統配套,但復雜的股權結構阻礙借殼進程。其二股東格力的存在使股權關系復雜,潛在的利益博弈與決策協調難題讓上海微電子難以選擇。
上海電氣作為大型綜合裝備制造企業,業務涵蓋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等多領域,但與上海微電子在產業方向上存在明顯差異,核心業務關聯度低,難以達成有效的戰略協同,無法滿足上海微電子借殼需求。
電氣風電專注于風力發電設備相關業務,與半導體光刻機領域嚴重脫節。借殼上市旨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協同發展,二者在產業邏輯上的巨大差異使其缺乏結合的現實基礎,難以形成強大合力。
那么,到底會是誰呢?筆者建議,理智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