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去年8月公布了《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廣州深圳都加緊布局。目前,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其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占全國的86%。

深圳作為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近日步伐加快,先后出臺了《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以下簡稱“集成電路五年計劃”)以及《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以下簡稱“人工智能五年計劃”)。在這兩個五年計劃中,能看到深圳對于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思索和對未來的謀劃。可以說,在這一波搶占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C位的賽道上,深圳正式出手了。

目標:到2023年“AI+IC”都要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集成電路五年計劃”目標是:到2023年產業整體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引進和培育10家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制造能力初步具備全球競爭力,設計水平整體進入全球領軍陣營,第三代半導體技術能力對關鍵應用領域形成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五年計劃”目標是:在5年內打造10個重點產業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將深圳發展成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和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這不只是經濟數字上的目標,實際上兩個“五年計劃”中都強調,“五年后在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產業,深圳都要達到全球領先的水平”。這意味著不僅要掌握核心技術,還要掌握行業話語權。

深圳為何要在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兩個產業發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是風口已成共識,在2019數博會上,有專家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在10年后到來,人工智能將是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深圳的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產業已有一定基礎,集中規劃能讓這兩個產業邁入更高層次。對比國內其他大城市,深圳有更好產業基礎作依托。

短板:補齊基礎創新短板 出臺多個領域管理體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是眼下大熱的產業,卻也有著自身發展的瓶頸。例如目前的基礎層發展薄弱,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較低,最終造成區域集群效應還未成型。那么,深圳此次接連出臺兩個五年計劃只是為了“破局”發展瓶頸嗎?實際上,接連出臺兩個五年計劃,并不是突發性的,而是醞釀已久。

去年12月底深圳出臺了《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其中說到要“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生物與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和醫療器械等技術領域”,并表示要“構建對標前沿、主動布局、聯合決策、專業服務、持續支持的管理體系”。

此次接連出臺有關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的兩個五年計劃,正是契合了《實施辦法》中指出的需要重點聚焦的領域。目前深圳的產業規劃,是緊密結合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打造的都是深圳的“未來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狀況和高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深圳的未來經濟。

從《實施辦法》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來,最終目的還是要補齊深圳的基礎科學短板。去年初深圳就已經在規劃,要抓緊制定基礎科學研究“1+ N”政策體系,旨在補齊基礎創新短板。數月以后,一份份有關如何補齊基礎創新短板的文件就接連下發。政府去做規劃會不會干預了市場呢?對此,深圳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杰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深圳的做法總結下來是:市場是主導,企業是主體,法治是基礎,政府是保障。”《實施辦法》和兩個五年計劃實際上都只是搭了一個框架,下面要把主場交給市場。

人才:建急需緊缺人才目錄 定向補充專業人才

從這兩個五年計劃來看,很多政策都是在定向解決目前出現的種種問題,首當其沖就是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這兩個領域存在著人才短缺問題。

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 2018)》,到2020年前后,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但現有人才存量只有40萬,缺口將達32萬。深圳副市長王立新之前也表示:“深圳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特別是跟研發產生鏈相關的復合型人才缺乏,能同時提供產業應用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團隊不足。”

針對這一問題,“集成電路五年計劃”中提出,要“建立集成電路領軍人才庫,每年遴選一流的科學家、企業家和技術專家入庫。同時,對符合深圳人才標準的科研項目帶頭人、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等領軍人才,在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就學、補貼獎勵、創新創業等多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人工智能五年計劃”也同樣提出,“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團隊的引進”,還特別指出“要建立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并動態更新,強化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為基礎的人才評價體系,構建人工智能人才評價機制,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靶向引進領軍型人才團隊。”

一個是建立領軍人才庫,一個是建立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然后通過多方面優惠政策來吸引領軍人才,在人才引進上打一記“組合拳”。

除了引進,深圳也由過去“優惠政策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才”轉變為“自主培育高技能人才”,在“集成電路五年計劃”中明確,要支持本市高校申請“國家級示范性微電子學院”,成功后根據相關政策給予一次性獎勵,還要支持集成電路企業與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共建集成電路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

規劃“產業規劃+財政支持 在深形成完整產業鏈

除此,還有產業規劃和財政上的支持。

在“集成電路五年計劃”中,規劃加快推進南山高新區、龍崗寶龍工業區、坪山出口加工區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加快推進福田區建設5G通信核心芯片產業園。

在“人工智能五年計劃”中,則準備依托深圳高新區深圳灣片區和南山園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羅湖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鹽田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寶安立新湖智能裝備未來產業集聚區、坂雪崗科技城、龍華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坪山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光明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深汕灣機器人小鎮,一共十個區域形成“總部基地+研發孵化+高端制造”的“一軸兩廊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建設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

“集成電路五年計劃”中還表示,“市財政專項資金向集成電路產業傾斜力度,支持骨干企業和初創企業發展”,并特別設立了“政府引導基金設立集成電路子基金”,基金目標規模500億元,首期為100億元。另外還有一些有關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來配合吸引企業投入的目的。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還要依托骨干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構建中小企業的孵化平臺,通過多種手段來破解基礎層發展薄弱的問題。培育一個產業需要經過一定周期,最終還是要打通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實際上,過去深圳在不少領域都有著自己完整的生產鏈條,這也是深圳制造的決勝點。這一次能否成功復制過去的經驗,不光要看投入比重,還要看市場契機。但是在核心技術上掌握話語權,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這也是深圳大手筆投入的終極追求。

未來:AI生活、芯片自由 離我們還有多遙遠

在深圳正式出手后,人們想象中的“AI生活“、“芯片自由”離我們還有多遠?這還要說回深圳在這兩個領域的發展現狀。

根據初步統計數據,深圳至少有50家人工智能代表性企業。從領域來看,深圳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優必選科技)、醫療健康(華大基因)、企業服務(平安科技)領域,此外還覆蓋了、物流(順豐科技)、硬件(中興通訊)、智慧交通(大疆無人機)等領域。

近來深圳在人工智能產業布局上也是動作頻頻。今年1月份,深圳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深圳毅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人工智能新園區,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到5月份,哈工大(深圳)與理光聯合建設的哈工大-理光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實驗室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裝備等領域開展研究。

同樣,在集成電路領域,深圳去年在坪山設立第三代半導體(集成電路)未來產業集聚區,總規劃用地面積5.09平方公里,現已集聚了中芯國際、比亞迪(中央研究院)、昂納科技、金泰克、基本半導體、拉普拉斯等8家第三代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領域的核心企業,建立了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及下游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深圳的人工智能領域,從企業的“單打獨斗”到系統性的產業研究,正在一步步進行完善,打通行業壁壘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目標

“集成電路五年計劃”:到2023年產業整體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引進和培育10家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制造能力初步具備全球競爭力,設計水平整體進入全球領軍陣營,第三代半導體技術能力對關鍵應用領域形成有力支撐。

“人工智能五年計劃”:在5年內打造10個重點產業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將深圳發展成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和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圖片聲明:封面圖片來源于正版圖片庫,拍信網。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全球半導體觀察官網(www.dramx.com)或搜索微信公眾賬號(全球半導體觀察)